上海市儿童医院成功救治一例14岁蚕豆病男孩
来源:上海市儿童医院
日前,经我院PICU、普外科、血液科、麻醉科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多方合作,成功为一名溶血性贫血合并重度黄疸及肝损害患儿,完成ERCP术(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),成功治疗其胆囊结石及急性胆道感染引起的急性梗阻性黄疸。从死亡路上成功抢回了一条生命。
14岁的“小志”(化名)是个聪明帅气的男孩,虽然6月龄时他就被确诊为“G-6-PD缺乏症”,俗称“蚕豆病”,日常饮食不能吃蚕豆及含豆制成分的食物;虽然一旦遇上感冒发烧就会发生溶血性贫血,全身皮肤像香蕉一样黄,但感染控制后,黄疸也能很快消退;十四年来小志在父母的关爱下,和同龄的孩子一样快乐地生活、学习。
今年9月2日,“小志”由外院转来我院,临床表现类似以往“蚕豆病”症状,但这次伴随二十余天的持续高热不退及难以忍受的腹痛,外院拟外科急腹症给予抗感染,激素及对症处理后,临床上黄疸没有再向往日一样很快消退,反而越来越严重,整个人就像一个黄金瓜,尤其是眼睛及双手。焦急的父母带着备受病痛折磨的“小志”在朋友的建议下,抱着最后的希望慕名来到我们上海市儿童医院。
PICU抢救这类疾病已积累了经验,曾经成功救治外院认定要死亡的胆汁淤积合并严重肝损害的患儿。然而,这次病情特殊,单纯内科救治可能难于成功。“小志”的病情,不能单用基础病G-6-PD缺乏症解释,合并严重感染,还同时伴有高胆红素和肝损及且凝血功能异常,随时都有大出血,肝性脑病等突然死亡危险。PICU立刻组织血液科、普外科、消化内科等专家进行全院大会诊,专家们考虑“小志”这次黄疸为溶血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两方面原因引起,腹部B超示:肝脏、脾脏肿大,肝内外胆管扩张,胆总管末端胆泥淤积,胆囊内胆泥淤积。腹部CT示:肝内外胆管及胆总管扩张,胆囊增大,胆汁信号不均匀。经我院PICU医护人员的积极治疗后,“小志”的溶血得到控制,但梗阻性黄疸日渐加重,望着那双期盼忐忑又蜡黄的眼,为了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,医护人员动脑筋想一切办法,以低风险,创伤小为原则缓解胆汁淤积情况,普外科刘江斌副主任医师更是积极与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联系,决定经内镜行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(ERCP),同时可在内镜下放置引流管(ERBD)。此方法不用开刀,创伤小,手术时间短,并发症较外科手术明显减少,在成人科已广泛应用。但该方案的难度及风险在于:1.小志为儿童,清醒状态下不能完全配合手术;2.患儿有G-6-PD缺乏症的基础病,有很多麻醉药物不能使用。
经多方的通力协作,经医务科批准后,在我院普外科刘江斌副主任和PICU医生的全程陪护下,经120救护车转运至中山医院,并由我院麻醉师实施麻醉,中山医院实施ERCP检查。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医师艺高人胆大,仅短短半小时即完成ERCP的整个过程,经内镜取出直径0.4cm的结石,并经十二指肠乳头顺利放置引流管,并于手术当天顺利返回我院PICU病房。从此小志的心情大好,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,原来小志可以笑得这样灿烂啊,小志的爸爸更是谢谢不尽,说是上海的医师救了他儿子的性命,现在的“小志”已经能够吃低脂饮食了,当小志吃第一口食物的时候,他贪婪地满足地大嚼起来,看他吃得这样开心,我们也喜在心里,再过1-2天,“十一”国庆节他就能够顺利出院,回到学校继续他的学业。
作为一个今年刚规培结束的年轻住院医师,第一个工作地方就是重症医学科,在那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“时间就是生命,尽一切努力为了孩子”的理念,各级医护人员的敬业精神,以及我院各科室间和院内外的密切合作,给予患者及家属人文关怀,最大程度地减轻患儿的痛苦,积极沟通缓解家属的巨大心理压力,使我院在类似疑难复杂病例处理方面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经验,让危重病人早日脱离危险,健康快乐地成长。
重症医学科
董娜 朱艳 撰稿